22 Mar 2011

黑暗裡的酒形態

感謝前天參與「暗中品酒」的友好:相識不久的、素未謀面的、相識多時的;熟悉葡萄酒的、不太認識葡萄酒的;一天品試數十款的、幾天也不會試上一款的,大家各自對葡萄酒存有一些概念,亦於某程度上有著個人對葡萄酒的一些印象,又甚至對選配食物有著一些既定的想法。同時,在視覺的「帶領」之下,我們對跟前的一杯葡萄酒,又可以認為它有著另一番的「既定形象」。

於黑暗的環境,沒有了視覺的帶領,「既定形象」沒有了。靠個人的嗅覺與味覺試酒,目的未必一定要像專業酒評人「職業病發作」一樣(是呀,我經常病發,一日幾發!),估出葡萄品種和產區,更重要的是找出自己喜愛的味道,認識個人的口味感覺。

雖然自己也會在黑暗裡職業病發,但基於自己早已知道酒單,想的倒不是葡萄品種和產區,想的是背後的釀造方法跟口味有何關係,還有時間跟杯裡的酒所產生的變化過程。不過,另一邊廂,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我可以肆無忌憚邊主持邊飲酒!我自己也在黑暗中跟參加者一樣,享受一番!

享受的同時,我每一次都在想,杯裡的酒到底有甚麼形態的呢?

記得早前跟好友一起試了一款口感頗乾的Riesling。不少初學者都以為這葡萄品種釀造出來的酒款都是甜的,尤以德國Riesling為主,但其實這款葡萄品種造出來的白酒,除了有甜的酒款,還有乾的,就算德國出產的,也有乾的,也有甜的。那回,好友試的是來自澳洲的Riesling,好友試罷,可不是跟我說那Riesling很dry,他跟我說,這是一部抽濕機!

就這樣,我發現品酒詞彙確實有一堆所謂專業的,自我入行以來,讀了不少,寫了不少。然而,當我要跟初學者又或學生們交流的時候,我猜重點是怎樣把酒跟較生活化的點點連在一起,好讓大家可以從淺入深了解酒學,跟酒先拉近距離,並且能夠從日常生活裡的細節認識氣味和口味,從而融入酒學之中。

話說回來,又因為好友的抽濕機之談,我不期然於每次試酒的一刻,都在想像「酒形態」。它是液體,但同時它擁有著一種看不見的形態,但嗅過品試過,就會發現到它的存在,然後再加些聯想,就能將之形容出來,跟別人分享關於自己對於酒的看法。

很多人問我,在黑暗中試酒,是不是會更容易品試到葡萄酒的味道。我看對認為自己嗅覺和味覺不太敏感的人來說,黑暗的環境讓人更加集中,沒有了其他的視覺誘惑,敏感度實會大增;至於對酒已有一定認識的,黑暗品酒的體不一定會提升敏感性,不過可以使人更快洞悉酒液當中的元素;至於我呢,除了以上的,於黑暗中品酒讓我的思潮漫遊於無界限的空間,讓我更容易聯想到酒的形態是那樣子。

最後,每一瓶酒都成了活生生的,幻化成我在光明世界裡看見得到的人或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