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Oct 2013

「酒妮花姨姨(花姨)」葡萄酒親子班(11-14歲)-課程概念與大綱

聲明在先:
(一)十八歲以下人士,不准飲用酒精類飲品。
(二)小童必須由十八歲以上人士陪同參加。
(三)陪同小童出席的成年人士,必須為十八處以上,沒有對酒精過敏,健康狀況良好。
(四)如打算駕私人車輛接載小童離開活動場地,參加活動的成年人士必須確保駕駛該車的司機並未於駕車前飲用酒精類飲品。
(五)課程內容包括成年人士的品酒環節,及小童的試食環節,成年人小飲怡情,小童多吃壞肚皮,因此,用作教學的葡萄酒與相關食物份量或比一般品酒班及活動少。
(六)若小童對某些食物敏感,家長務必預先通知主辦單位,以作安排。

***
概念:
(一)培育下一代的葡萄酒文化。
(二)草擬了「酒妮花姨姨(花姨)」葡萄酒親子班(4-10歲)的內容,心想遇上11歲或以上的,又怎辦呢?他們對果實等的詞彙,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吧!總不能把4-10歲的內容又重覆套用在年齡與心智也不一樣的小童身上吧!多得幾位好友們的即時回應,說4-10歲那班的內容有意思,還給了我一些提議,繼而成了我的靈感,讓我想到「酒妮花姨姨(花姨)」葡萄酒親子班(11-14歲)的內容。
(三)我自少極為偏食,但媽總覺得若我因為偏食,卻又迫我要食,以致我絕食抗議,那就麻煩了,於是她選擇了讓我把所有不愛吃的也不吃。然而,尤其是中菜及家常便飯,又怎會於一道菜中只用一種食材?久而久之,我在一碟菜式當中,便所有不吃的也挑出來的能力極高,即使有時,眼看不見,但入口便知,還是會把不吃的吐出來。在家還好,因為媽知我有甚麼不吃,我面前總有一款菜式是完全沒有我不吃的,但外出用膳,就麻煩了。
(四)有趣的是,我對西菜食材的接受能力比較高,即使媽不多煮西菜,她允許/ 鼓勵我外出用膳,「外」包括外地,加上自家沒有週末到荼樓「飲茶」的習慣,結果是,兒時的週末活動,多是到酒店食自助餐。一來我可以只選自己吃的,不用「浪費」,二來,口味是我較喜歡的,而且我喜歡多嘗試不同口味,找自己喜歡的
(五)似乎有點奇怪,因為偏食,我不愛吃就不吃,怎會知道「不浪費」?以現今的詞彙來說,那就是「惜食」吧!其實,對未懂事的小孩子來說,要明白這道理不容易,但若然行動上能做到,養成習慣,未嘗不是個好開始。待他日小孩子長大了,終有天會明白。所以我看,有時養成習慣比講道理,來得更重要,而我那「不浪費」的習慣,只不過是從一碗簡單的白飯開始。
(六)在以上所提到的飲食習慣中所學到的,其實不只是發掘個人口味和學會惜食,還讓我開始學習到餐桌禮儀。以前的酒店自助餐場地,沒似得現在的那樣喧鬧,彷彿把刀叉放回碟上,幾張枱外的食客也會聽得到,於是我學會了「食不言」;枱上的餐具排列整齊,我曾十分好奇是怎麼一回事,怎樣用它們作為餐具又是另一回事,如何不出洋相用亦另作別論,結果,每次外出用餐成了觀察和學習機會。
(七)當然,不是每一位小孩子也會自發性學習,也不是每位小孩子也習慣透過觀察去學習,家長依然是推動孩子學習的源頭,多得媽借了一本書名為《洋相》(2011年新版)給我看,幫助我學習禮儀。
(八)現在有不少父母也會掛在口邊「贏在起跑線」,心想的都是上那家好學校,上甚麼興趣班,甚至怎樣表現自己,回答面試問題等等,似乎大家不期然忽略了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上(如餐桌上)應有的最基本禮貌和禮儀,或當他們長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甚或要開始於家長不在旁的情況下,跟其他小孩子一起進食時,他們才發現原來自己不懂照顧自己,在讀書的起跑線上贏了,那又怎樣?
(九)11歲是香港小童領身份証的年齡,又準備升讀中學,某程度上,那意味他們其實也開設在建立自我,初中也可能是社交圈子開始擴大的開始,所以我看11-14歲(小六至中三)是時候讓他們學習基本的禮儀,父母亦是時候學習如何跟孩子以另一種方式相處。

***
內容:
(一)認識味道及嚐味[小童]
(二)認識甚麼是餐牌/ 菜譜[小童]
(三)簡單認識餐桌禮儀[親子]
(四)學習使用不同的餐具[親子]
(五)品酒及葡萄酒配菜[成人,兩款葡萄酒]及品嚐果汁[小童,三至四款葡萄酒]

***
時間/ 地點/ 人數/ 年齡限制;
-週六或週日下午
-地點待定。有興趣與身邊的父母朋友一起參加,可以私人"包場(次)"的形式開班,可自行安排餐廳或私人屋企會所活動室作場地。
-人數:五至六個家庭,每家一至兩位小童,每個家庭最多兩位成年人。
-年齡:參與小童為10-14歲。

***
費用:另議。
(望以非牟利形式舉辦,旨在培養下一代及讓父母可以找個機會輕鬆一下。若喜歡品試過的葡萄酒,絕對歡迎訂購,以幫補主辦人「花姨」,讓她儲多點零用錢出走!)

***
詳情與查詢:酒妮花姨姨(jennifer@winesconnect.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