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跟合作伙伴構思「暗中品酒」的活動,一心以為這活動的重心在於專心學習葡萄酒。
至今舉行過了不少場次,每一場都是經驗的積累,得到的不只是跟合作伙伴的信賴,還有跟一班視障同事的默契、對於黑暗世界的認識、如何更清楚以語言去表達關於酒的點點,除此以外,更大的得著是與酒之間的連繫變得更緊密!
漸漸地,我發現專心學習是重要,但輕鬆學習也十分重要!於是自今年起,雖然「暗中品酒」背後的理念沒變,但軸心倒改向了,為的是讓更多人放輕鬆來參加「暗中品酒」:不懂酒學的,不該再擔心怕獻醜而不敢參加,而對酒有些認識的,也可來感受一種從沒有過的品酒體驗,無論是想學會「吹水」的,又或者是為了對酒有更深體會的,也值得一試!
為了使品酒過程更輕鬆和更別具一格,活動的內容排程有所變動,遊戲環節不同了,好讓參加者放輕鬆點,酒食配搭變得更出人意表,再不用一貫的西式食品,轉以地道食品作配搭,為的是讓參加者體會到酒如何可以融入本地生活,透過配搭拉近他們與酒的距離,從此葡萄酒不再是那樣遠的學問,而是生活的一部份!
新的活動排程,除了為參加者送上更輕鬆的體驗,還為我跟視障同事們帶來不少歡笑。在黑暗中,每一個人咬字都要非常清晰,否則參加者不容易跟著那些「聲音導航」去投入黑暗之中,好好享受那一個過程和新體驗。因為新的遊戲,每一位視障同事都跟一種氣味扯上關係,其中一位於開場前就不停在練習咬字讀音,另一位則不停在說「我係八角」「我係八角」「我係八角」「我係八角」...
至今親身參與舉辦的品酒活動已不下於一百場,種類亦有不少,然而跟「暗中品酒」相比,這項活動背後所要付出的努力和腦汁比其他的還要多,不過,付出所帶來的得著與體會來得更深更真。
慶幸當初自己願意放下成見,不計較買少幾瓶酒,吃少一頓飯,花了數百元參加了黑暗中舉行的工作坊,使我認識了今天的合作伙伴,繼而參與策劃了「暗中品酒」。
衷心希望自己能為有緣人帶來更深更真的體會。
26 Mar 2011
酒的魔咒
於上個星期的夜間課堂中,跟學生們一起品試了六款葡萄酒。
當然,作為導師,我的責任之一是如何帶領大家從專業的角度去認識品酒學,中肯地品評每一瓶酒,但另一邊廂,不少學生來上課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有的希望認識多一點,找到個人喜愛的品味或酒款,有些則想知道關於葡萄酒的背後所蘊含的細節。於是,除了從專業角度出發,我也會間中加插一些從市場角度或消費者角度,甚至是從個人喜好的角度出發去品酒。
那天試的六款酒之中,有一款紅酒令其中一位學生一試難忘。下課後不久,就讀到他FACEBOOK留言說真的很喜歡那酒,我的回應是,這夜會有人失眠,不能入睡。
結果,幾個小時後,他再留言,真的失眠!然後,我想到四個字:「酒的魔咒」。
暫不談那些酗酒的,那種咒有點不同。我說的是當你在茫茫酒海之中,遇上令人難忘的,那一種咒,實在難解,亦不易揮別。
很早以前已知道自己好酒,由好變成愛,愛得難捨難離。走進了酒界工作,愛有增無減,日與夜,也是酒。有說水能泛舟亦能覆舟,酒也一樣,無酒不歡可以是福是享受,也可以是禍之根源,所以我肯定自己沒酒不行,但不會酗酒。同時,我明白到酒的魔咒也有好幾款的。
讀到學生的第一句留言,我就已經知道他中咒了!未必是如我那樣沒酒不行,但肯定他下課了還在細味那酒所帶來的喜悅,那就是魔咒的威力了!
後記:擱筆,我在想,難道自己成了「酒巫師」,不停在散發著酒的魔咒?
當然,作為導師,我的責任之一是如何帶領大家從專業的角度去認識品酒學,中肯地品評每一瓶酒,但另一邊廂,不少學生來上課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有的希望認識多一點,找到個人喜愛的品味或酒款,有些則想知道關於葡萄酒的背後所蘊含的細節。於是,除了從專業角度出發,我也會間中加插一些從市場角度或消費者角度,甚至是從個人喜好的角度出發去品酒。
那天試的六款酒之中,有一款紅酒令其中一位學生一試難忘。下課後不久,就讀到他FACEBOOK留言說真的很喜歡那酒,我的回應是,這夜會有人失眠,不能入睡。
結果,幾個小時後,他再留言,真的失眠!然後,我想到四個字:「酒的魔咒」。
暫不談那些酗酒的,那種咒有點不同。我說的是當你在茫茫酒海之中,遇上令人難忘的,那一種咒,實在難解,亦不易揮別。
很早以前已知道自己好酒,由好變成愛,愛得難捨難離。走進了酒界工作,愛有增無減,日與夜,也是酒。有說水能泛舟亦能覆舟,酒也一樣,無酒不歡可以是福是享受,也可以是禍之根源,所以我肯定自己沒酒不行,但不會酗酒。同時,我明白到酒的魔咒也有好幾款的。
讀到學生的第一句留言,我就已經知道他中咒了!未必是如我那樣沒酒不行,但肯定他下課了還在細味那酒所帶來的喜悅,那就是魔咒的威力了!
後記:擱筆,我在想,難道自己成了「酒巫師」,不停在散發著酒的魔咒?
22 Mar 2011
黑暗裡的酒形態
感謝前天參與「暗中品酒」的友好:相識不久的、素未謀面的、相識多時的;熟悉葡萄酒的、不太認識葡萄酒的;一天品試數十款的、幾天也不會試上一款的,大家各自對葡萄酒存有一些概念,亦於某程度上有著個人對葡萄酒的一些印象,又甚至對選配食物有著一些既定的想法。同時,在視覺的「帶領」之下,我們對跟前的一杯葡萄酒,又可以認為它有著另一番的「既定形象」。
於黑暗的環境,沒有了視覺的帶領,「既定形象」沒有了。靠個人的嗅覺與味覺試酒,目的未必一定要像專業酒評人「職業病發作」一樣(是呀,我經常病發,一日幾發!),估出葡萄品種和產區,更重要的是找出自己喜愛的味道,認識個人的口味感覺。
雖然自己也會在黑暗裡職業病發,但基於自己早已知道酒單,想的倒不是葡萄品種和產區,想的是背後的釀造方法跟口味有何關係,還有時間跟杯裡的酒所產生的變化過程。不過,另一邊廂,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我可以肆無忌憚邊主持邊飲酒!我自己也在黑暗中跟參加者一樣,享受一番!
享受的同時,我每一次都在想,杯裡的酒到底有甚麼形態的呢?
記得早前跟好友一起試了一款口感頗乾的Riesling。不少初學者都以為這葡萄品種釀造出來的酒款都是甜的,尤以德國Riesling為主,但其實這款葡萄品種造出來的白酒,除了有甜的酒款,還有乾的,就算德國出產的,也有乾的,也有甜的。那回,好友試的是來自澳洲的Riesling,好友試罷,可不是跟我說那Riesling很dry,他跟我說,這是一部抽濕機!
就這樣,我發現品酒詞彙確實有一堆所謂專業的,自我入行以來,讀了不少,寫了不少。然而,當我要跟初學者又或學生們交流的時候,我猜重點是怎樣把酒跟較生活化的點點連在一起,好讓大家可以從淺入深了解酒學,跟酒先拉近距離,並且能夠從日常生活裡的細節認識氣味和口味,從而融入酒學之中。
話說回來,又因為好友的抽濕機之談,我不期然於每次試酒的一刻,都在想像「酒形態」。它是液體,但同時它擁有著一種看不見的形態,但嗅過品試過,就會發現到它的存在,然後再加些聯想,就能將之形容出來,跟別人分享關於自己對於酒的看法。
很多人問我,在黑暗中試酒,是不是會更容易品試到葡萄酒的味道。我看對認為自己嗅覺和味覺不太敏感的人來說,黑暗的環境讓人更加集中,沒有了其他的視覺誘惑,敏感度實會大增;至於對酒已有一定認識的,黑暗品酒的體不一定會提升敏感性,不過可以使人更快洞悉酒液當中的元素;至於我呢,除了以上的,於黑暗中品酒讓我的思潮漫遊於無界限的空間,讓我更容易聯想到酒的形態是那樣子。
最後,每一瓶酒都成了活生生的,幻化成我在光明世界裡看見得到的人或物。
於黑暗的環境,沒有了視覺的帶領,「既定形象」沒有了。靠個人的嗅覺與味覺試酒,目的未必一定要像專業酒評人「職業病發作」一樣(是呀,我經常病發,一日幾發!),估出葡萄品種和產區,更重要的是找出自己喜愛的味道,認識個人的口味感覺。
雖然自己也會在黑暗裡職業病發,但基於自己早已知道酒單,想的倒不是葡萄品種和產區,想的是背後的釀造方法跟口味有何關係,還有時間跟杯裡的酒所產生的變化過程。不過,另一邊廂,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我可以肆無忌憚邊主持邊飲酒!我自己也在黑暗中跟參加者一樣,享受一番!
享受的同時,我每一次都在想,杯裡的酒到底有甚麼形態的呢?
記得早前跟好友一起試了一款口感頗乾的Riesling。不少初學者都以為這葡萄品種釀造出來的酒款都是甜的,尤以德國Riesling為主,但其實這款葡萄品種造出來的白酒,除了有甜的酒款,還有乾的,就算德國出產的,也有乾的,也有甜的。那回,好友試的是來自澳洲的Riesling,好友試罷,可不是跟我說那Riesling很dry,他跟我說,這是一部抽濕機!
就這樣,我發現品酒詞彙確實有一堆所謂專業的,自我入行以來,讀了不少,寫了不少。然而,當我要跟初學者又或學生們交流的時候,我猜重點是怎樣把酒跟較生活化的點點連在一起,好讓大家可以從淺入深了解酒學,跟酒先拉近距離,並且能夠從日常生活裡的細節認識氣味和口味,從而融入酒學之中。
話說回來,又因為好友的抽濕機之談,我不期然於每次試酒的一刻,都在想像「酒形態」。它是液體,但同時它擁有著一種看不見的形態,但嗅過品試過,就會發現到它的存在,然後再加些聯想,就能將之形容出來,跟別人分享關於自己對於酒的看法。
很多人問我,在黑暗中試酒,是不是會更容易品試到葡萄酒的味道。我看對認為自己嗅覺和味覺不太敏感的人來說,黑暗的環境讓人更加集中,沒有了其他的視覺誘惑,敏感度實會大增;至於對酒已有一定認識的,黑暗品酒的體不一定會提升敏感性,不過可以使人更快洞悉酒液當中的元素;至於我呢,除了以上的,於黑暗中品酒讓我的思潮漫遊於無界限的空間,讓我更容易聯想到酒的形態是那樣子。
最後,每一瓶酒都成了活生生的,幻化成我在光明世界裡看見得到的人或物。
19 Mar 2011
新版面
為方便大家一覽節目預告,特別在右面的欄目增設了「節目預告」:
另外,多謝明報網站支持,得以把部份內容轉載到明報OL網,為了答謝支持,我亦於新版面開闢了一欄,好讓大家可以更容易瀏覽「花言酒語」明報OL網版!除了部份轉載內容,我將於「花言酒語」明報OL網版呈獻一些最新最熱的資訊,密切留意:
另外,多謝明報網站支持,得以把部份內容轉載到明報OL網,為了答謝支持,我亦於新版面開闢了一欄,好讓大家可以更容易瀏覽「花言酒語」明報OL網版!除了部份轉載內容,我將於「花言酒語」明報OL網版呈獻一些最新最熱的資訊,密切留意:
12 Mar 2011
新一輪「暗中品酒」(30/3/2011)
很少在這裡談工作,可能是因為想起工作,總寫不出字來,每次想到工作,就會回到工作的崗位去,完成了工作,又忘了想寫甚麼,想寫的已投進工作去了。
又如自家跟社企「黑暗中對話」合作舉辦的「暗中品酒」,實在有很多關於這個活動的點滴在腦裡浮游,然而,每次想動筆的時候,都寫不出字來,是經歷讓人有點語塞。結果,至今只寫下了兩篇文章關於這個活動。而且,無論我寫得怎樣生動有趣,寫得怎樣動人也好,沒參與過,總感受不到。
新一輪推廣又來了,除了公司包場的場次,現再推出個別人士參與的場次。作為愛酒愛生命的,而又建視的我來說,我深信只要參與過,就明白到這黑暗品酒的體驗能使人更珍惜生命和一切所擁有的,更懂得如何去愛酒。
按上圖放大
詳情或報名:http://www.dialogue-in-the-dark.hk/html/en/wine.html
關於「暗中品酒」的文章:http://wines-untitledjournal.blogspot.com/p/wine-tasting-in-dark.html
有緣的話,就在黑暗裡見面吧!
又如自家跟社企「黑暗中對話」合作舉辦的「暗中品酒」,實在有很多關於這個活動的點滴在腦裡浮游,然而,每次想動筆的時候,都寫不出字來,是經歷讓人有點語塞。結果,至今只寫下了兩篇文章關於這個活動。而且,無論我寫得怎樣生動有趣,寫得怎樣動人也好,沒參與過,總感受不到。
新一輪推廣又來了,除了公司包場的場次,現再推出個別人士參與的場次。作為愛酒愛生命的,而又建視的我來說,我深信只要參與過,就明白到這黑暗品酒的體驗能使人更珍惜生命和一切所擁有的,更懂得如何去愛酒。
按上圖放大
詳情或報名:http://www.dialogue-in-the-dark.hk/html/en/wine.html
關於「暗中品酒」的文章:http://wines-untitledjournal.blogspot.com/p/wine-tasting-in-dark.html
有緣的話,就在黑暗裡見面吧!
給伏先生的情書
親愛的伏先生:
很久不見,十分掛念。
上回跟您相聚擁抱,已是去年的事了。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再何況是幾個月不見了,
真的覺得彷如隔世。
您最近好嗎?
跟您分手以後,
投進了T先生的懷抱中。
然而,我只能跟穿上金衣的他相對望,
即使有多親近,依然只能跟穿上金衣的他走近,
不能跟赤裸裸的他親密地共度時光。
至今,
只有您,永遠都是坦蕩蕩的,
跟赤裸裸的您一起,
零距離的親吻,
大家緊貼在一起的時刻,
總是温暖的,熾熱的,熱情的...
暖意從我的咀游至我的心,
經過我的胃,再流進我的血液,
整個身體都熱血沸騰起來...
就算很久沒見面,
我還是間中會想起您,
想起您給我的温暖,
又想起赤裸裸的您。
即使您每次出現,
讓我看見的都是您赤條條的驅體,
但當大家走近了,
親密在一起的時候,
您總給人千變萬化的感覺。
時而温柔,時而粗獷,
時而帶點香氣,時而帶來刺激的感覺...
雖然自從與您分手以後,
經常跟穿金衣的T先生出相入對,
但其實,我沒有忘記跟您走在一起的日子。
不知會否再重遇您,
也不知若我們再遇上,
我們會再次熱吻至天亮,
還是只能輕吻一下便各自離去。
總之,您永永遠遠都在我心中。
愛您的酒妮花。
***
後記:是夜酒宴完畢,湊巧是星期五,忽然想起多年前跟好友的對話,談到對伏先生的心動,所以忽發奇想,寫了以上的一篇所謂情書。其實,伏先生是我跟好友的「暗號」,伏先生就是伏特加VODKA囉,永遠都是赤裸裸的,透明的(註:除了加入其他味道的VODKA,曾在波蘭見過好一些不是透明的,此些不例入以上之談)。穿金衣的T先生是Gold Tequila(或reposado/ añejo tequila),赤裸裸的T先生就是Blanco tequila,我至今還是不太喜歡他。
很久不見,十分掛念。
上回跟您相聚擁抱,已是去年的事了。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再何況是幾個月不見了,
真的覺得彷如隔世。
您最近好嗎?
跟您分手以後,
投進了T先生的懷抱中。
然而,我只能跟穿上金衣的他相對望,
即使有多親近,依然只能跟穿上金衣的他走近,
不能跟赤裸裸的他親密地共度時光。
至今,
只有您,永遠都是坦蕩蕩的,
跟赤裸裸的您一起,
零距離的親吻,
大家緊貼在一起的時刻,
總是温暖的,熾熱的,熱情的...
暖意從我的咀游至我的心,
經過我的胃,再流進我的血液,
整個身體都熱血沸騰起來...
就算很久沒見面,
我還是間中會想起您,
想起您給我的温暖,
又想起赤裸裸的您。
即使您每次出現,
讓我看見的都是您赤條條的驅體,
但當大家走近了,
親密在一起的時候,
您總給人千變萬化的感覺。
時而温柔,時而粗獷,
時而帶點香氣,時而帶來刺激的感覺...
雖然自從與您分手以後,
經常跟穿金衣的T先生出相入對,
但其實,我沒有忘記跟您走在一起的日子。
不知會否再重遇您,
也不知若我們再遇上,
我們會再次熱吻至天亮,
還是只能輕吻一下便各自離去。
總之,您永永遠遠都在我心中。
愛您的酒妮花。
***
後記:是夜酒宴完畢,湊巧是星期五,忽然想起多年前跟好友的對話,談到對伏先生的心動,所以忽發奇想,寫了以上的一篇所謂情書。其實,伏先生是我跟好友的「暗號」,伏先生就是伏特加VODKA囉,永遠都是赤裸裸的,透明的(註:除了加入其他味道的VODKA,曾在波蘭見過好一些不是透明的,此些不例入以上之談)。穿金衣的T先生是Gold Tequila(或reposado/ añejo tequila),赤裸裸的T先生就是Blanco tequila,我至今還是不太喜歡他。
10 Mar 2011
《薄薄酒二章》
謝好友送上的詩詞。有意思。
***
《薄薄酒二章》- 黄庭堅(北宋朝代)
薄酒可與忘憂,醜婦可與白頭。
徐行不必驷馬,稱身不必狐裘。
無禍不必受福,甘餐不必食肉。
富貴于我如浮雲,小者譴诃大戮辱。
一身畏首複畏尾,門多賓客飽僮仆。
美物必甚惡,厚味生五兵。
匹夫懷璧死,百鬼瞰高明。
醜婦千秋萬歲同室,萬金良藥不如無疾。
薄酒一談一笑勝茶,萬裏封侯不如還家。
薄酒終勝飲茶,醜婦不是無家。
醇醪養牛等刀鋸,深山大澤生龍蛇。
秦時東陵千戶食,何如青門五色瓜。
傳呼鼓吹擁部曲,何如春雨池蛙。
性剛太傅促和藥,何如羊裘釣煙沙。
绮席象床琱玉枕,重門夜鼓不停撾。
何如一身無四壁,滿船明月臥蘆花。
吾聞食人之肉,可隨以鞭樸之戮;乘人之車,
可加以鈇钺之誅。不如薄酒醉眠牛背上,
醜婦自能搔背癢。
***
《薄薄酒二章》- 黄庭堅(北宋朝代)
薄酒可與忘憂,醜婦可與白頭。
徐行不必驷馬,稱身不必狐裘。
無禍不必受福,甘餐不必食肉。
富貴于我如浮雲,小者譴诃大戮辱。
一身畏首複畏尾,門多賓客飽僮仆。
美物必甚惡,厚味生五兵。
匹夫懷璧死,百鬼瞰高明。
醜婦千秋萬歲同室,萬金良藥不如無疾。
薄酒一談一笑勝茶,萬裏封侯不如還家。
薄酒終勝飲茶,醜婦不是無家。
醇醪養牛等刀鋸,深山大澤生龍蛇。
秦時東陵千戶食,何如青門五色瓜。
傳呼鼓吹擁部曲,何如春雨池蛙。
性剛太傅促和藥,何如羊裘釣煙沙。
绮席象床琱玉枕,重門夜鼓不停撾。
何如一身無四壁,滿船明月臥蘆花。
吾聞食人之肉,可隨以鞭樸之戮;乘人之車,
可加以鈇钺之誅。不如薄酒醉眠牛背上,
醜婦自能搔背癢。
6 Mar 2011
食物盒裡的陽光:橙。
前天收入眼簾的一個影像,使我想起橙。
***
兒時很愛吃橙。愛那橙肉的汁,甜中帶點酸,還有那口感。不少人會把橙視為飯後果(或飯前果),而我則把它視為小吃,是平日上學時,小息期間享用的小吃。
每天早上,媽都會給我預備一盒橙,剝了皮,弄成了一瓣一瓣的橙肉,以現代用語述說,或可說成是「一口橙」吧!有時,一個不夠,會吃兩個。或許因為這對橙的情意結,加上童年回憶,我特別留意橙的點點。
年前到過意大利的西西里島。那兒陽光充沛,又有不少地方是沿著海岸線的,總覺得那兒的生活特別寫意,島上的居民也大多比較開心快活,而且他們很愛天然的產物,造出不少新鮮的食物成品。
天然產物之中,包括有名的「血橙」(Blood orange)。跟葡萄酒界那法定產區(如意大利的DOC)的概念很相似,食品的界別也有相類的,例如IGP(Indicazione Geografica Protetta - Protecte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的標示代表該產品的種植受到一定程度的監管,品質亦有所保證。我看大多數的歐盟國都有這樣的制度,各國的重要產物都被列入受監管之名單,以確保產品的素質符合水平。
來自西西里的血橙就是其中一款受重視的產物。要被稱為「西西里血橙」"Arancia Rossa di Sicilia"就要是名為Sanguinello、Tarocco或Moro的品種,更要是產自特定的地區,它們大多都位於西西里島的東部和中部,例如Catania, Ragusa, Syracuse 和Enna區內。有說原來的品種是從亞洲引入,但因為當地的氣候,種植出來的橙起了些變化,出現了變種的情況,所以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血橙。
當年到西西里,沒機會參觀橙園,但就認識了血橙和其他的橙。同橙不同命,不符合以上的基本資格的橙,就不是「西西里血橙」,它們只是「橙」。不過,在我心目中,西西里的陽光和任何種類的橙,早得到了重要的地位。
回到香港,總不能每天也在發白日夢,也不能只活在昨天。然而,西西里的陽光氣息留下來的那份動力,驅使我繼續向前,或許是一些很傻的想法,但行就可以了。因為這體驗和對西西里橙的看法,我有感當年媽為我所預備的食物盒,裡面的不只是橙,還有陽光的氣息,讓人健康成長和充滿活力的氣息。怪不得,今天我那樣喜歡陽光,原來自小已喜歡。
後記:
那年到西西里,不只認識了西西里的橙,還有下面的三罐飲料,左面的是Chino(詳情下回分解),中間和右面的都是從西西里進口的原材料所製造,罐上還有標示說明橙是來自西西里的。
參考料資:
「西西里血橙」官方網頁:http://www.aranciarossadisiciliaigp.it
「西西里血橙」官方廣告:
上文所提及的飲品廣告:
***
兒時很愛吃橙。愛那橙肉的汁,甜中帶點酸,還有那口感。不少人會把橙視為飯後果(或飯前果),而我則把它視為小吃,是平日上學時,小息期間享用的小吃。
每天早上,媽都會給我預備一盒橙,剝了皮,弄成了一瓣一瓣的橙肉,以現代用語述說,或可說成是「一口橙」吧!有時,一個不夠,會吃兩個。或許因為這對橙的情意結,加上童年回憶,我特別留意橙的點點。
年前到過意大利的西西里島。那兒陽光充沛,又有不少地方是沿著海岸線的,總覺得那兒的生活特別寫意,島上的居民也大多比較開心快活,而且他們很愛天然的產物,造出不少新鮮的食物成品。
天然產物之中,包括有名的「血橙」(Blood orange)。跟葡萄酒界那法定產區(如意大利的DOC)的概念很相似,食品的界別也有相類的,例如IGP(Indicazione Geografica Protetta - Protecte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的標示代表該產品的種植受到一定程度的監管,品質亦有所保證。我看大多數的歐盟國都有這樣的制度,各國的重要產物都被列入受監管之名單,以確保產品的素質符合水平。
來自西西里的血橙就是其中一款受重視的產物。要被稱為「西西里血橙」"Arancia Rossa di Sicilia"就要是名為Sanguinello、Tarocco或Moro的品種,更要是產自特定的地區,它們大多都位於西西里島的東部和中部,例如Catania, Ragusa, Syracuse 和Enna區內。有說原來的品種是從亞洲引入,但因為當地的氣候,種植出來的橙起了些變化,出現了變種的情況,所以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血橙。
當年到西西里,沒機會參觀橙園,但就認識了血橙和其他的橙。同橙不同命,不符合以上的基本資格的橙,就不是「西西里血橙」,它們只是「橙」。不過,在我心目中,西西里的陽光和任何種類的橙,早得到了重要的地位。
回到香港,總不能每天也在發白日夢,也不能只活在昨天。然而,西西里的陽光氣息留下來的那份動力,驅使我繼續向前,或許是一些很傻的想法,但行就可以了。因為這體驗和對西西里橙的看法,我有感當年媽為我所預備的食物盒,裡面的不只是橙,還有陽光的氣息,讓人健康成長和充滿活力的氣息。怪不得,今天我那樣喜歡陽光,原來自小已喜歡。
後記:
那年到西西里,不只認識了西西里的橙,還有下面的三罐飲料,左面的是Chino(詳情下回分解),中間和右面的都是從西西里進口的原材料所製造,罐上還有標示說明橙是來自西西里的。
參考料資:
「西西里血橙」官方網頁:http://www.aranciarossadisiciliaigp.it
「西西里血橙」官方廣告:
上文所提及的飲品廣告:
白粥的情人知己:牛脷酥
前文談過自家製的白粥,是媽在我病的日子裡送來的温暖。同一個週末,我決意要好好休息,放下工作,於是晨早到維園走了一趟。
呼吸過清晨的空氣,聽過鳥兒的歌聲,在球場上走動了幾下,就到附近的大坑吃早餐。同行好友知我身體不適,提議到粥品店去。在街角的粥店,枱可以摺起來,椅可以疊起來的,人多了,就在路旁多加幾張枱和椅。這個早上,不少街坊在享用早點,老闆替我跟好友多開了一桌。
平日,我多會叫「白粥炸両」或「白粥炒麵」。那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和最經典的配搭。沒間斷,每次到粥品店,都是叫那些。不過,因為我已經吃過了好幾頓白粥餐,想多要點味較濃的,於是我點了「碎牛粥」和炒麵。好友再加了「牛脷酥」。
太久沒聽過這個名字,所以當好友提起這東西,我衝口而出,問「牛脷酥」是甚麼,忽然失憶。好友聽罷,沒感驚訝何以作為香港人的我會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他只淡然回答說,那是「中式牛角飽」。
拍案叫絕的回應,好友的轉數很快哩!
「牛脷酥」,是我從來都不會吃的。總覺得配粥,怪怪的。就因為好友的比喻,我吃了一口牛脷酥。甜脆香酥,相信配白粥,比當下的碎牛粥,會較好。不過,它是好東西。然而,個人還是認為白粥跟炸両或炒麵才是一對,牛脷酥,似是白粥的情人知己吧。
後記:這天的新口味,讓我回憶起前年到鄭州時所嘗過的山葯粥。是在飛機上認識的新朋友帶我到那邊的粥店吃地道的粥。席上,我們更談到廣東人跟他們中原人的吃粥文化很不同,他們吃粥,要吃甜的。還記得當服務員端上粥之後,新朋友就遞上砂糖,著我加些到粥裡,會更好吃。確是新體驗。
今天吃著甜甜的牛脷酥,想著白粥,我就聯想起加了糖的山葯粥,口味有點近似。接著,懷念的思緒又重臨,良久不散。
呼吸過清晨的空氣,聽過鳥兒的歌聲,在球場上走動了幾下,就到附近的大坑吃早餐。同行好友知我身體不適,提議到粥品店去。在街角的粥店,枱可以摺起來,椅可以疊起來的,人多了,就在路旁多加幾張枱和椅。這個早上,不少街坊在享用早點,老闆替我跟好友多開了一桌。
平日,我多會叫「白粥炸両」或「白粥炒麵」。那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和最經典的配搭。沒間斷,每次到粥品店,都是叫那些。不過,因為我已經吃過了好幾頓白粥餐,想多要點味較濃的,於是我點了「碎牛粥」和炒麵。好友再加了「牛脷酥」。
太久沒聽過這個名字,所以當好友提起這東西,我衝口而出,問「牛脷酥」是甚麼,忽然失憶。好友聽罷,沒感驚訝何以作為香港人的我會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他只淡然回答說,那是「中式牛角飽」。
拍案叫絕的回應,好友的轉數很快哩!
「牛脷酥」,是我從來都不會吃的。總覺得配粥,怪怪的。就因為好友的比喻,我吃了一口牛脷酥。甜脆香酥,相信配白粥,比當下的碎牛粥,會較好。不過,它是好東西。然而,個人還是認為白粥跟炸両或炒麵才是一對,牛脷酥,似是白粥的情人知己吧。
後記:這天的新口味,讓我回憶起前年到鄭州時所嘗過的山葯粥。是在飛機上認識的新朋友帶我到那邊的粥店吃地道的粥。席上,我們更談到廣東人跟他們中原人的吃粥文化很不同,他們吃粥,要吃甜的。還記得當服務員端上粥之後,新朋友就遞上砂糖,著我加些到粥裡,會更好吃。確是新體驗。
今天吃著甜甜的牛脷酥,想著白粥,我就聯想起加了糖的山葯粥,口味有點近似。接著,懷念的思緒又重臨,良久不散。
陳皮白粥與桂花飯
早前胃部不適,嚥不下,喝不好(沒酒,就是不好),睡不好。瀉了幾天,才叫好了一點。
那幾天,雖然味覺還在,心也飄到了酒香的地方去,但身體警示了我要吃點清淡的,於是一連吃了幾餐白粥。有人會以為白粥是病人的食物,但我就偏覺得病的時候,已經沒好精神,吃白粥會使人更沒精打彩,於是,每次遇上病的時候,都不想吃白粥,倒在平日精神奕奕之時,會間中吃白粥,好讓自己不會忘記平淡的美。
我最愛的白粥,是媽煮的。沒有白果,沒有腐竹,但有我最愛的陳皮。清香綿綿的白粥,滲透著陳皮的甘香和舊舊的味道,至今我依然覺得只有在白粥的映襯下,陳皮的味道才是最突出的。近年,少了在家吃晚餐,媽又忙著弄孫樂,沒多機會再嘗媽的陳皮白粥。這次病得很,媽特意於早前的星期天煮白粥給我吃。
然而,陳皮有如陳年佳釀,隨著年月,越見越少。家裡沒有幾多陳皮的存貨,現在市面所買到的,似乎都跟以前的味道不能相比。這天,媽用了其中一批新買回來的。
當我吃過了一口粥,媽問可以嗎?我沒回應,再吃了一口。接著,媽也吃了一口,然後,她說,是呀,現在不易買到陳皮,這是曬乾了的橘皮,最多只是「果皮」而已。
我沒作聲,只繼續吃。不能投訴,因那碗粥是媽的心意,不在乎那是陳皮,還是只不過是曬乾了的橘皮。當然,話說回來,我十分認同媽的話,確是沒有那陳年的味道。同時,我邊吃邊在想,這就是我自少成長的環境,簡簡單單的一碗白粥,竟在想當中的陳皮味道!
又因為這段對話,我想起書架上的一本書:李漁的(1611~1679年)的《閒情偶寄》「飲饌篇」。內裡有談及飯和粥,節錄如下:
粥飯二物,為家常日用之需,共中機彀,無人不曉,焉用越俎者強為致詞?然有吃緊二語,巧婦知之而不能言者,不妨代為喝破,使姑傳之媳,母傳之女,以兩言代千百言,亦簡便利人之事也。
先就粗者言之:飯之大病,在內生外熟,非爛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爨者必無是事。然亦有剛柔合道,燥濕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飯之美形,無飲食之至味者。其病何在?曰:挹水無度,增減不常為害也。其吃緊二語,則曰:“粥水忌增,飯水忌減。”米用幾何,則水用幾何,宜有一定之度數。如醫人用藥,水一鐘或鐘半,煎至七分或八分,皆有定數。若以意為增減,則非藥味不出,即藥性不存,而服之無效矣。
不善執爨者,用水不均,煮粥常患其少,煮飯常苦其多。多則逼而去之,少則增而入之,不知米之精液全在于水,逼去飯湯者,非去飯湯,去飯之精液也。精液去則飯為渣滓,食之尚有味呼?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猶米之釀而為酒矣。慮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猶入水于酒也。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咀乎?
故善主中饋者,挹水時必限以數,使其勺不能增,滴無可減,再加以火候調勻,則為粥為飯,不求異而異乎人矣。
宴客者有時用飯,必較家常所食者銷精。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予嘗授意小婦,預設花露一盞,俟飯之初熟而澆之,澆過稍閉,拌勻而後入碗。食者歸功于谷米,詫為異種而訊之,不知其為尋常五谷也。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行此法者,不必滿釜澆遍,遍則費露甚多,而此法不行于世矣。止以一盞澆一隅,足供佳客所需而止。露以薔薇、香椽、桂花三種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薔薇、香椽、桂花三種,與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難辨,故用之。
年前買了這一本書,已讀過一次。今天再讀,又重遇「桂花飯」。前天才寫過關於桂花的文章,想起那清幽的香味,這時讀到露以桂花的飯,彷彿桂花的香和米飯的香就在眼前。
後記:為配合媽的白粥,專程買了心目中的「白粥碗」。美酒要配合適的酒杯,白粥也要相配的器皿。
那幾天,雖然味覺還在,心也飄到了酒香的地方去,但身體警示了我要吃點清淡的,於是一連吃了幾餐白粥。有人會以為白粥是病人的食物,但我就偏覺得病的時候,已經沒好精神,吃白粥會使人更沒精打彩,於是,每次遇上病的時候,都不想吃白粥,倒在平日精神奕奕之時,會間中吃白粥,好讓自己不會忘記平淡的美。
我最愛的白粥,是媽煮的。沒有白果,沒有腐竹,但有我最愛的陳皮。清香綿綿的白粥,滲透著陳皮的甘香和舊舊的味道,至今我依然覺得只有在白粥的映襯下,陳皮的味道才是最突出的。近年,少了在家吃晚餐,媽又忙著弄孫樂,沒多機會再嘗媽的陳皮白粥。這次病得很,媽特意於早前的星期天煮白粥給我吃。
然而,陳皮有如陳年佳釀,隨著年月,越見越少。家裡沒有幾多陳皮的存貨,現在市面所買到的,似乎都跟以前的味道不能相比。這天,媽用了其中一批新買回來的。
當我吃過了一口粥,媽問可以嗎?我沒回應,再吃了一口。接著,媽也吃了一口,然後,她說,是呀,現在不易買到陳皮,這是曬乾了的橘皮,最多只是「果皮」而已。
我沒作聲,只繼續吃。不能投訴,因那碗粥是媽的心意,不在乎那是陳皮,還是只不過是曬乾了的橘皮。當然,話說回來,我十分認同媽的話,確是沒有那陳年的味道。同時,我邊吃邊在想,這就是我自少成長的環境,簡簡單單的一碗白粥,竟在想當中的陳皮味道!
又因為這段對話,我想起書架上的一本書:李漁的(1611~1679年)的《閒情偶寄》「飲饌篇」。內裡有談及飯和粥,節錄如下:
粥飯二物,為家常日用之需,共中機彀,無人不曉,焉用越俎者強為致詞?然有吃緊二語,巧婦知之而不能言者,不妨代為喝破,使姑傳之媳,母傳之女,以兩言代千百言,亦簡便利人之事也。
先就粗者言之:飯之大病,在內生外熟,非爛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爨者必無是事。然亦有剛柔合道,燥濕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飯之美形,無飲食之至味者。其病何在?曰:挹水無度,增減不常為害也。其吃緊二語,則曰:“粥水忌增,飯水忌減。”米用幾何,則水用幾何,宜有一定之度數。如醫人用藥,水一鐘或鐘半,煎至七分或八分,皆有定數。若以意為增減,則非藥味不出,即藥性不存,而服之無效矣。
不善執爨者,用水不均,煮粥常患其少,煮飯常苦其多。多則逼而去之,少則增而入之,不知米之精液全在于水,逼去飯湯者,非去飯湯,去飯之精液也。精液去則飯為渣滓,食之尚有味呼?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猶米之釀而為酒矣。慮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猶入水于酒也。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咀乎?
故善主中饋者,挹水時必限以數,使其勺不能增,滴無可減,再加以火候調勻,則為粥為飯,不求異而異乎人矣。
宴客者有時用飯,必較家常所食者銷精。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予嘗授意小婦,預設花露一盞,俟飯之初熟而澆之,澆過稍閉,拌勻而後入碗。食者歸功于谷米,詫為異種而訊之,不知其為尋常五谷也。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行此法者,不必滿釜澆遍,遍則費露甚多,而此法不行于世矣。止以一盞澆一隅,足供佳客所需而止。露以薔薇、香椽、桂花三種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薔薇、香椽、桂花三種,與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難辨,故用之。
年前買了這一本書,已讀過一次。今天再讀,又重遇「桂花飯」。前天才寫過關於桂花的文章,想起那清幽的香味,這時讀到露以桂花的飯,彷彿桂花的香和米飯的香就在眼前。
後記:為配合媽的白粥,專程買了心目中的「白粥碗」。美酒要配合適的酒杯,白粥也要相配的器皿。
2 Mar 2011
桂花糕。
今天下午,前往開會的途中,忽然遇上陣陣桂花香,使人不禁停步,站在原地,合上眼數十秒,在陽光下享受那桂花香氣所帶來的清甜感覺。
很愛那種在街上遇到花香的美,有如走進了世外桃源,尤其在這鬧市中,可以有緣不用以雙手掩鼻避開塵埃,實在是賞心樂事。上一次有這樣的感覺,要倒數至去年九月到武漢之時,那時也遇上過桂花滿路的香氣,令人難以忘記。
提到桂花,不期然想起桂花糕。
現在,不少食肆都有桂花糕,但我大多不喜歡,不是太甜,就是那其實不是充滿桂花清香的糕點,而是杞子桂花糕。加了杞子的,對我來說,完全不同了,味道根本不是那一回事。時至今天,印象最深刻的桂花糕,是當年在銅鑼灣的邀月茶館裡的那一件,配以一口清茶,加起來相得益彰。
那年,我是跟家母到茶館的。也許,吃的藝術不只在於食物的真味,還有環境和同行的所帶來的體驗和感受。茶館已結業,沒能再找回那種味道,但心裡還記著那份情懷。
後記:今天的桂花香,亦惹人想起另一種花香,是雞蛋花。兒時要等校車上學,校車停的位置長滿了雞蛋花樹。一年四季,花開花落,花香花謝。路邊的花香除了是地方的識認,更有如報時的工具,讓我們知道四時的過去或來臨。或許,這就是大自然的美。
再沒有回到兒時等校巴的地方探望那幾棵雞蛋花,但願它們還安好。不過,前年到澳門探親,倒發現親戚家門外除了有新鮮無花果,還有雞蛋花。再次遇到那花香,我笑了。然後,拍下這張相:
很愛那種在街上遇到花香的美,有如走進了世外桃源,尤其在這鬧市中,可以有緣不用以雙手掩鼻避開塵埃,實在是賞心樂事。上一次有這樣的感覺,要倒數至去年九月到武漢之時,那時也遇上過桂花滿路的香氣,令人難以忘記。
提到桂花,不期然想起桂花糕。
現在,不少食肆都有桂花糕,但我大多不喜歡,不是太甜,就是那其實不是充滿桂花清香的糕點,而是杞子桂花糕。加了杞子的,對我來說,完全不同了,味道根本不是那一回事。時至今天,印象最深刻的桂花糕,是當年在銅鑼灣的邀月茶館裡的那一件,配以一口清茶,加起來相得益彰。
那年,我是跟家母到茶館的。也許,吃的藝術不只在於食物的真味,還有環境和同行的所帶來的體驗和感受。茶館已結業,沒能再找回那種味道,但心裡還記著那份情懷。
後記:今天的桂花香,亦惹人想起另一種花香,是雞蛋花。兒時要等校車上學,校車停的位置長滿了雞蛋花樹。一年四季,花開花落,花香花謝。路邊的花香除了是地方的識認,更有如報時的工具,讓我們知道四時的過去或來臨。或許,這就是大自然的美。
再沒有回到兒時等校巴的地方探望那幾棵雞蛋花,但願它們還安好。不過,前年到澳門探親,倒發現親戚家門外除了有新鮮無花果,還有雞蛋花。再次遇到那花香,我笑了。然後,拍下這張相:
Subscribe to:
Posts (Atom)